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獎勵計劃:實用小技巧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Instagram Facebook Email

在一次學校講座後,一對家長向我詢問在家中管教孩子的建議。講座中我們討論了設立獎勵計劃的策略。他們表示,雖然在家中一直運用獎勵計劃來鼓勵孩子展示良好行為,但卻不明白為什麼效果不佳。孩子最初會非常配合,但無法持續獲得最終獎勵。

經過深入交流,我發現這對家長雖然積極想改善孩子的行為,但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幾個主要問題,導致孩子無法完成目標。

1. 清晰列出良好行為

一開始,這對家長告訴孩子只要在家中做出一個好行為就能獲得一顆星星,但他們並沒有坐下來明確定義「好行為」。每個人對於好行為的理解不同:家長認為孩子應該在放學後自動完成功課,而孩子則認為有規律的作息也是好行為。這樣會讓孩子感到迷茫。因此,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討論哪些行為可以獲得星星,最好每次針對兩至三個目標行為,避免因目標過多而造成執行困難。

2. 確保目標可量化

目標行為應以可量化的方式列出,例如「在下午六時前完成所有功課」或 「在每天完成功課後按時間表收拾書包」。這樣可以讓家長和孩子達成共識,清楚知道需要改善的行為。開始獎勵計劃前,家長應詳細解釋這些目標行為。例如,媽媽通常在下午六時回到家中,在回家路上時,會提前打電話提醒孩子盡快完成功課。當媽媽回到家時,孩子應該已經完成了所有功課,媽媽檢查後會立即給予星星。如果未能完成,當日就失去了獲得星星的機會。

3. 設立合理的目標

家長提到他們已經為孩子準備了心儀的玩偶,但前提是必須儲夠100顆星星才能獲得。對孩子來說,100顆星星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且缺乏中途里程碑,難以持續激勵。家長可以將目標行為和獎勵計劃的條件細分,確保目標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例如,將「在下午六時前完成所有功課」改為「在下午六時前完成中文功課」。同時,家長也可以設立里程碑,比如每獲得五顆星星可以在週末享受一個小驚喜(如喜歡的食物或親子遊戲)。

4. 具體讚賞相結合

每次獲得星星時,家長可以配合具體讚賞,明確指出孩子的良好行為。例如,可以這樣說:「爸爸今天非常欣賞你,因為你準時完成功課。」或者「今天你在沒有提醒的情況下,自動收拾書包,你真棒!」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逐步脫離外在動機,轉向內在動機,增強自主性。


這些小技巧能幫助家長更有效地設立獎勵系統,讓孩子逐步愛上學習和提升好行為。希望你們能試試這些方法,讓家庭生活充滿正能量和樂趣!


撰寫:教育心理學家 黃詠彤女士


家庭育兒 人際關係 情緒支援
免費訂閱 Edge 心理專欄
images images
email facebook 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