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不良

溝通不良
伴侶總是誤解我 — 善用「我的訊息」好好地表達感受與需要
溝通不良
Twitter Facebook Email

熱戀時期的情深對話令「我們」墮入愛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伴侶之間的溝通常常變得困難,導致關係逐步破裂。

溝通是關係的命脈,當伴侶無法清晰、開放、真誠且相互尊重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時,誤解和沮喪便會隨之而來,逐漸侵蝕關係的信任基礎。只要伴侶能有效地溝通,許多關係中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事實上,知易行難,伴侶在成長背景、個性、情緒調節和溝通方式等的差異,往往令溝通上遇到大小困難,出現「你從來都不明白我在說什麼」、「你就是不理解我」或「我根本不是那個意思」等說法。即使嘗試表達自己,不僅無法達成理解,誤解和不滿卻不斷積累,令人傷心且氣餒。

常見的不良溝通方式

  • 無效傾聽與選擇性聆聽: 這不僅指一方說話時另一方沒有真正用心傾聽,更包括只聽取自己想聽的部分,或是急於在腦中組織反駁的論點,而非理解對方的本意。這種「偽傾聽」讓對方感到被忽視和不被重視,導致溝通的中斷。

  • 批評與指責: 以攻擊性、貶低性或批判性的方式表達不滿,將矛頭指向伴侶的人格或特質,而非針對具體的行為。例如,不是說「我希望你能更早告訴我你會晚回家」,而是說「你總是這麼不負責任,從不考慮我的感受」。這種以「你」為開頭的訊息,稱為「你的訊息」(You Message),不但傷感情,更有可能引發對方的防禦機制。

  • 防禦與反駁: 當感到被攻擊或批評時,立刻採取防禦姿態,不斷解釋、推卸責任,或反過來指責對方,而不願意正視自己的錯誤或不足。這種防禦性的互動模式讓問題無法被有效討論,形成惡性循環。

  • 情感表達的匱乏: 不願意或不敢分享自己的真實感受、脆弱面和深層需求。這種情況可能源於害怕被評判、被拒絕,或是不知如何表達。然而,長期壓抑情感會讓伴侶難以真正理解彼此,導致情感上的疏離。

  • 冷戰與迴避衝突: 透過長時間的沉默、疏遠或刻意迴避來處理衝突,而不是積極面對並共同解決問題。這種消極抵抗的策略,讓問題像未爆炸彈一樣潛藏,最終可能累積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 模糊或矛盾的訊息: 說一套做一套,或話語中充滿暗示而非明確表達,導致對方難以理解真實意思。例如,雖然嘴上說「沒關係」,但行動上卻表現出明顯的不滿。

根據 Dr. John Gottman 與 Dr. Julie Schwartz Gottman 數十年的研究,夫妻關係中的「友誼連結」能顯著增強夫妻處理衝突的能力,並提升長期關係的滿意度。當雙方能夠坦誠地分享內心的想法時,他們無需擔心被討厭、指責或拒絕,這種安全感促進了相互理解與支持。

有效溝通的五個步驟

1. 情緒高漲時適時暫停

在情緒高漲的時刻,思維往往會變得混亂,容易口出傷人之言。因此,建議在對話中暫時停下來,給彼此一些冷靜的時間。例如,可以說:「我們先冷靜一下,待心情平復後再進行討論?」這樣的暫停不僅有助於雙方理清思緒,還能避免衝突進一步惡化。

2. 選擇合適的時間與空間溝通

有效的溝通需要在合適的環境中進行。選擇一個安靜且雙方都感到放鬆的時間與場所,可以顯著提升溝通的效果。避免在疲憊或有孩童在場時討論重要話題,減少誤會與磨擦,讓對話更加順暢。

3. 善用「我的訊息」表達感受和需求

研究顯示,使用「我的訊息」(I Message)來表達內心的感受與需求,會比使用「你的訊息」更有效且不易引發衝突。用溫和的語氣表達「我感到...,因為...,我希望...」,可以讓對方理解你的感受,而不是感到被指責,從而增加同理心與理解。舉例來說,當你感到失落時,可以說:「我覺得有點失落,因為我們沒有時間一起看電影,我希望這個週末能一起看。」這樣的表達方式比直接指責對方「不陪伴」更能引起共鳴,促進情感的連結。

4. 主動傾聽(Active Listening)

有效的溝通不僅僅是單方面的表達,更需要雙方積極地傾聽彼此的感受與需求。當你用心去聆聽,並展現出愛與尊重時,對方會更願意放下防備,深入展開對話。主動傾聽不僅是聽取對方的話語,更在於理解其背後的情感和意圖。透過眼神接觸、點頭回應和適時的提問,你可以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例如,可以說:「我聽見你感到失落」,以此來肯定對方的感受,進一步促進情感的連結。

5. 給予配偶回應的時間與空間

在分享結束後,給予對方足夠的時間來思考和回應,這樣能促進更深入的理解與交流。避免急於尋求解決方案,耐心等待對方分享傾聽後的感受,可以幫助雙方更好地消化各自的感受、想法與關注點,有助於後續的討論和達成共識。

有效的溝通是伴侶關係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當雙方能夠坦誠地表達感受與需求,並以愛與尊重去傾聽彼此時,誤解和衝突便能得到有效解決。透過善用「我的訊息」、選擇合適的溝通時機與空間,以及給予對方足夠的回應時間,我們能夠建立更深層的情感連結,增強彼此的信任與理解。

參考文獻

  1. Darrington, J., & Brower, N. (2012).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I" messages and beyond.

  2. https://relationshipandsexualwellness.com/blog/building-a-culture-of-friendship-insights-from-the-gottmans-research

家庭育兒 人際關係 情緒支援
免費訂閱 Edge 心理專欄
images images
email facebook 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