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問題

社交問題
社交恐懼症:被困在人群中的孤獨
社交問題
Twitter Facebook Email

「你知道presentation對我來說就好似行catwalk嗎?」

阿傑苦笑著描述他的日常。這位28歲的軟體工程師,每次走進茶水間都好像走入戰場——手心冒汗、呼吸急促,隨時準備撤退。上週公司聚餐,他謊稱不舒服逃回家,事後卻陷入更深的自我厭惡:「為什麼別人輕鬆做到的事,對我這麼難?」


認識社交恐懼症 -- 大腦裡的「過敏警報器」

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並非單純的「害羞」,而是一種對社交情境產生強烈恐懼與回避的心理疾病。患者可能因害怕被評價、出醜而出現心跳加速、手抖、甚至恐慌發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大腦自動進入「社恐模式」。當你站在人群前,正常人的杏仁核(大腦的警報中心)可能只是「叮」一聲提醒,但患者的杏仁核好像響起消防警報。2016年《Nature Neuroscience》研究用fMRI掃描發現,這些人的杏仁核在看到陌生人照片時,活躍度比常人高出30%,就像過度敏感的煙霧探測器,連烤吐司的煙霧都能觸發噴水系統。

另一方面,患者的前額葉皮質(負責理性思考)調節功能較弱(Stein & Stein, 2008)。這導致他們難以控制焦慮。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患者理智上知道「別人沒在看我」,「沒那麼可怕」,身體卻誠實地顫抖、臉紅、心跳——你的大腦CEO正在罷工,只剩下警衛室在瘋狂按警鈴。


科學解析:為什麼社交會讓人如此恐懼?

社交恐懼症的核心問題在於「過度害怕被他人負面評價」,這種恐懼不僅是心理上的,還會引發強烈的生理反應。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患者通常在社交場合中出現以下反應:

• 認知層面:堅信自己會出醜、被嘲笑,甚至預設「別人都在看我」。

• 情緒層面:極度焦慮,伴隨羞恥感,即使事後回想仍會反覆檢討(稱為「事後反思」)。

• 行為層面:主動迥避社交,例如拒絕參加聚會、避免與人對視,甚至影響學業或職業發展。


如何擺脫社交恐懼?治療:重整大腦系統

社交恐懼症的治療需要多管齊下,結合心理治療、藥物及自我調節技巧:


1. 認知行為療法(CBT)
CBT 是首選治療方式,幫助患者挑戰不合理的信念(如「我一定會說錯話」),並透過暴露療法逐步適應社交情境。例如,先從簡單的打招呼開始,再慢慢進階到公開演講。

2. 藥物治療
若症狀嚴重,精神科醫生可能會開立:

• 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可調節大腦化學物質,減輕焦慮。

• β-受體阻斷劑 (Beta-blocker):適用於特定場合(如演講前),減少手抖、心跳加速等生理反應。

3. 自助技巧

• 呼吸訓練:腹式呼吸可降低自律神經系統的過度反應。

• 社交技能練習:透過角色扮演,學習如何自然對話。

• 正念冥想:幫助覺察當下,減少「過度自我關注」。


何時該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社交恐懼已影響工作、學業或人際關係超過6個月,或伴隨恐慌發作、憂鬱症狀,建議盡早接受臨床心理學家評估精神科診斷,避免問題惡化。

參考文獻

• Freitas-Ferrari et al. (2016). Neuroimaging i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Nature Neuroscience.

• Stein, M. B., & Stein, D. J. (2008).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The Lancet.

• 香港衛生署(2020)。《社交焦慮症自助手冊》。

家庭育兒 人際關係 情緒支援
免費訂閱 Edge 心理專欄
images images
email facebook 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