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仔成日無啦啦大叫、打人」
作為家長,面對小朋友無啦啦大叫、打人,情緒失控和行為失控的情況,往往感到無助和困惑。小朋友的情緒發展階段不同,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也各異。了解孩子的情緒成長,掌握有效的應對技巧,能幫助家長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促進其健康成長。
孩子情緒失控與行為失控的常見情況
不少家長反映,孩子會突然大叫或打人,例如:在超市因為不想離開玩具區而大叫,甚至推打旁邊的同伴;在家中因為不能玩手機而情緒失控,出現打人行為。這些行為往往是孩子表達內心情緒的方式,可能源於挫折感、無法用言語表達需求,或是感受到壓力和不安。
小朋友情緒發展的基本認識
根據情緒發展理論,幼兒期是情緒自我覺察和調節能力逐步建立的階段。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習辨識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嘗試調控自己的反應。當他們面對限制或不滿時,容易出現大叫、打人等行為失控的情況。家長的支持和引導,對孩子建立情緒調節能力至關重要。
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家長的角色與技巧
保持冷靜,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
當孩子大叫或打人時,家長首先要保持冷靜,不要以同樣的情緒回應。嘗試理解孩子的感受,例如他們是否感到害怕、挫敗或不被理解。用語言幫助孩子表達情緒
鼓勵孩子用言語說出自己的感受,幫助他們認識和命名情緒,如「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不能玩玩具」。這有助於減少情緒失控的頻率。建立規律和安全感
小朋友需要穩定的環境和明確的規矩,這樣他們才有安全感,情緒較容易調節。家長可設立簡單明確的規則,並一致執行。教導自我安撫技巧
幫助孩子學習深呼吸、數數或找安靜角落冷靜,這些都是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以身作則,做情緒榜樣
家長的情緒管理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當家長在面對壓力時保持冷靜,孩子也會學習模仿這種行為。
何時尋求專業幫助?
假如孩子的情緒失控和行為失控情況頻繁且嚴重,例如經常大叫、打人,影響日常生活和社交,建議家長尋求精神健康評估、專業輔導和遊戲治療服務。心理學家能提供專業的診斷和個別化的輔導計劃,協助孩子發展情緒調節能力,並支持家長掌握有效的教養策略。
面對孩子的情緒失控和行為失控,家長不必感到孤單或無助。理解孩子的情緒發展,成為他們的情緒教練,配合適當的教養技巧和必要的專業支援,能有效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參考文獻
Denham, S. A. (2025).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ldhood. Encyclopedia o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Rasmussen College. (2019). Understanding the stages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Family Health Service, Hong Kong. (2017).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Part I &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