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失眠
香港失眠症狀及成因詳解|認知行為治療(CBT-I)有效改善睡眠問題
失眠
Twitter Facebook Email

「我半夜醒咗就瞓唔番」


「成晚眼光光瞓唔著」


失眠是很多香港人都曾經面對的困擾,當你半夜醒來後發現無法再入睡,或者整晚輾轉反側、眼望天花板,感覺眼光光但腦袋卻停不下來「好多野諗」,你已經踏入失眠的世界。認識失眠的症狀,有助我們及早留意並尋求適當的幫助。


DSM-5對失眠的定義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失眠症(Insomnia disorder)指的是持續三個月以上,每週至少三晚有入睡困難、夜間醒來後難以再睡,或清晨過早醒來,且這些問題影響白天情緒、記憶和生活功能。


失眠的成因

引起失眠的原因多元且複雜。心理壓力無疑是最常見的誘因,如工作壓力、家庭矛盾、財務焦慮。當腦中「好多野諗」不停反覆,焦慮感也隨之加劇,令失眠惡化。生活作息不規律、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攝取過量咖啡因和酒精,也可能影響睡眠質素。此外,焦慮症、抑鬱症等精神健康問題往往與失眠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改善失眠的方法與建議

遇到失眠問題,第一步是理解身體和心理發出的訊號。嘗試建立固定睡眠時間表,減少睡前使用電子產品,避免刺激性飲料,培養寧靜的睡前儀式,如閱讀、深呼吸或冥想,對放鬆入睡十分有幫助。若長期失眠影響到日常生活,應主動尋求心理輔導或精神科專業意見,因為有時候失眠背後可能隱藏着更深層的問題。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對失眠的幫助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是一種科學證明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式。CBT-I不僅教授患者如何改善睡眠環境和習慣,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改變對睡眠的負面想法和失眠的焦慮。例如,患者會學習識別和挑戰「今晚瞓唔着,我第二日會完蛋」這類誇大性的想法,緩解因擔憂睡眠而加重的入睡困難。CBT-I治療的主要內容包括:


  • 睡眠衛生教育:教導良好睡眠習慣,如固定睡眠時間、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避免睡前用電子產品。


  • 刺激控制:幫助患者把睡眠和床鋪的聯想從煩惱和焦慮轉為放鬆和睡眠,建議只在床上睡覺或放鬆,避免床鋪成為煩惱的場所。


  • 睡眠限制:合理限制在床的時間,以提高睡眠效率,避免長時間躺床卻睡不著的情況。


  • 認知重塑:挑戰和改變對失眠的錯誤信念,解除對睡眠的過度擔憂與焦慮。


經過這些系統性的訓練,多數患者能有效減輕失眠症狀,恢復充足睡眠,提升生活質量。


失眠不僅是身體的疲累,更是心理的壓力和情緒問題的體現。了解失眠的常見症狀及其成因,有助於我們正視這個普遍存在的健康挑戰。透過正確的睡眠習慣和有效的認知行為治療,許多人可以逐步走出失眠困境,重拾健康的睡眠和活力。如遇到無法自行改善的情況,切勿猶豫,及早尋求專業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的支援,讓專業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 Edinger, J. D., & Means, M. K. (2005).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primary insomnia.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5(5), 539-558.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家庭育兒 人際關係 情緒支援
免費訂閱 Edge 心理專欄
images images
email facebook 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