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媽媽是人生中偉大且充滿挑戰的轉變,然而,許多產後媽媽會經歷情緒波動、疲憊和心理不安,這些並非個人的缺陷,而是有生理和心理變化所引起的正常反應。產後抑鬱症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狀況。如果你感覺心情低落、焦慮或疲倦,嘗試安撫自己,說一句話「我已經盡力了」。懂得欣賞、照顧自己,也是一個快樂、幸福媽媽需要做的事。
理解產後抑鬱的身心成因
生產後,雌激素、黃體素等荷爾蒙會急速下降,所以產後媽媽容易情緒不穩定(baby blues),從喜悅到焦慮或悲傷,是所有媽媽都必須適應的過程。衛生署顯示約40到80%的產後媽媽在產後三至五天會經歷情緒低落,徵狀包括情緒不穩定、易哭、失眠和煩躁不安等。這些徵狀一般持續短暫,並會在數天內自行緩解。徵狀若持續出現多於兩星期,應盡快請專業人士介入處理。你亦可以完成《愛丁堡產後抑鬱症評估》,以便了解自己或家中產後媽媽的產後情緒。
另外,很多產後媽媽常感疲憊和睡眠不足,原因包括甲狀腺激素水平隨生產後降低導致身體疲倦和精神不振,加上新生兒頻繁需求使睡眠被多次打斷,難以獲得連續的深度睡眠。研究顯示,睡眠不足增加產後抑鬱症的風險,而抑鬱症、過往睡眠障礙、新手媽媽身份轉換及嬰兒睡眠質素差等因素,都會進一步影響睡眠質量。
心理上,多數產後媽媽即使未有抑鬱症狀,也會出現與嬰兒照護及母親新身份相關的自我懷疑與消極想法,如擔心照顧不足或無法獨立照顧嬰兒等。在適應這個新身份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不同的難題,甚至因而感到氣餒。
培養好好照顧自己的習慣
照顧初生BB時,很多媽媽都會想事事親力親為,放不開照顧責任,整天抱着BB,令自己很忙、很累。我親身經歷生產後,最初1-3個月時間總是感覺很累,正如醫院姑娘所建議的一樣,把握時間休息睡覺是首要, 尤其是BB睡着後,盡可能一起睡一會。
隨時向家人傾訴和提出需要
家人的支持是舒緩產後心理壓力不可或缺的力量。研究指出,身邊人在育兒方面的的實際協助,對產後媽媽身體和情緒的恢復很有幫助。因此,有煩惱就即管與家人傾訴;有需要就即時向家人提出,不要「死頂」,畢竟育兒是兩個人的責任。
按排自己的「Me Time」
每天預留20至30分鐘的私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如聽音樂、煲劇、運動,或者與好友聊天,有助緩解壓力並保持心情愉快。媽媽也可以嘗試一些自我放鬆活動以理清情緒與思緒。有效的方式包括: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法、靜觀、寫日記和感恩日記,讓情緒有出口,並透過文字整理一天的心情。當察覺自己有負面自我對話時(如「我怎麼這麼失敗!」),不妨試著用正面的語句來肯定自己,例如:「即使有困難,我也在努力擔當媽媽這個角色」,平衡負面思維,學會自我欣賞。
勇敢尋求專業幫助
當情緒困擾持續、影響生活時,尋求心理學家的支持是明智且負責任的選擇。及早介入,能有效緩解症狀,幫助媽媽更快恢復。
每位媽媽的產後路途都不一樣,接受自己的情緒起伏,學習用愛護的態度照顧自己。請記得,產後抑鬱不是你的錯,你值得被理解和支持。
Cox, J. L., Holden, J. M., & Sagovsky, R. (1987). Detection of postnatal depression: development of the 10-item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0(6), 782-786.
Dørheim, S. K., Bondevik, G. T., Eberhard-Gran, M., & Bjorvatn, B. (2009). Sleep and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wome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Sleep, 32(7), 847-855.
Fonseca, A., & Canavarro, M. C. (2018). Exploring the paths between dysfunctional attitudes towards motherhood and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elf‐compassion. 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25(1), e96-e106.
Negron, R., Martin, A., Almog, M., Balbierz, A., & Howell, E. A. (2013). Social support during the postpartum period: mothers’ views on needs, expectations, and mobilization of suppor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 17, 616-623.
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2019)。〈產後的情緒健康〉。取自
https://www.fhs.gov.hk/tc_chi/health_info/woman/14750.html\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譚嘉宜女士(2024)。〈產後媽媽的心理健康(上)〉。取自https://www.edgedc.org/edgecation/selected-articles/330
撰寫:輔導心理學家 譚嘉宜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