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日都會諗到最壞嘅情況,好擔心控制唔到我嘅未來。」當這些擔憂逐漸積聚,令你感到心跳加速、全身緊張,甚至莫名其妙出現恐懼感,其實很可能是焦慮症的徵兆。這種過度的焦慮情緒在香港十分普遍,有研究指出在香港約有4.2%成年人患有廣泛性焦慮症,而其他焦慮類別如恐慌症及社交恐懼症亦普遍存在。焦慮不僅僅帶來情緒困擾,更涉及身體症狀和心理壓力,影響生活質素,是需要被重視和妥善處理的心理健康問題。
焦慮的常見症狀與成因
焦慮症的表現多樣,包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肌肉緊繃,甚至感到頭暈、胃痛。心理上,患者常感恐懼、不安、擔憂以及失控感,情況嚴重時或伴隨恐慌症狀。其成因涵蓋多方面:
遺傳與生理因素︰
家族有焦慮症病史,遺傳風險較高。
腦部神經化學物質失衡(如血清素)影響情緒調節。
過往經歷及童年創傷
童年遭受創傷或不良家庭環境。
過去恐懼體驗導致易焦慮。
心理因素和性格特質
完美主義或抗壓能力弱。
負面思考模式加重焦慮。
生活壓力與環境因素
重大生活事件或人生轉變(如失業、親人過世、結婚)
長期工作壓力或人際衝突。
藥物與物質影響
實用的焦慮自我管理策略
面對焦慮,了解並接納自己的情緒是第一步。以下方法有助緩解焦慮感:
呼吸練習(Breathing Exercise):例如採用「478呼吸法」︰吸氣4秒、屏氣7秒、呼氣8秒的節奏,調整心跳與神經系統,減輕緊張感。
漸進式肌肉放鬆(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透過逐步收緊及放鬆不同肌肉群,降低身體緊張感
規律運動及建立穩定作息:充足睡眠、適當運動及均衡飲食能提升心理抗壓能力,釋放快樂激素,提升心情。
適當放鬆及興趣培養:如冥想、瑜伽及休閒活動,有效減輕情緒壓力。
調整負面思維:練習正面思考,避免過度擔憂。
尋求社交支持:與親友分享感受,適度參與社交活動,減少孤獨感。
尋求專業協助的重要性
當焦慮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心理輔導及醫療幫助。專業輔導心理治療服務可以協助患者理解和探索焦慮的根本成因,透過談話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CBT)調整負面思維模式,學習有效的情緒及壓力管理技巧和放鬆訓練等。醫生亦可能配合藥物治療,協助患者控制症狀。及早接受評估和治療不僅能防止病情惡化,亦有助於提升生活質素和心理韌性。即使焦慮尚未達到危機程度,只要感覺情緒困擾持續,或者難以自行調節,都建議儘早與心理專業人士聯繫,獲得適當支援與指導,避免焦慮影響身心健康及日常功能。
結語
焦慮並非個人弱點,而是身體與心理自我保護的反應。面對焦慮,重要的是接納自身感受,避免自我批評。持續的擔憂並不代表孤立無援,也不應感到羞恥。透過自我調節和專業支援,焦慮是可以被控制和改善的。願所有焦慮中的人都能得到適切幫助,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參考文獻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 Mental Health Info - CPH IMH, Hong Kong
Let's Talk About Anxiety Disorders -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Hong Kong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Anxiety Disorders.
香港社會福利署《焦慮症資訊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