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學曠課

逃學曠課
中學生逃學曠課點算好?拆解「唔想返學」背後的適應障礙
逃學曠課
Twitter Facebook Email

近年愈來愈多家長反映子女「完全唔肯返學,淨係識喺屋企打機瞓覺」,令家庭氣氛緊張。孩子拒絕返學(School Refusal),不單止影響學業,更往往是孩子面對學校適應障礙或心理壓力的表現。

一、中學生逃學曠課的常見心理成因

逃學曠課不單是「唔想返學」這麼簡單,背後往往有多重心理因素。研究顯示,焦慮症、分離焦慮、社交恐懼、抑鬱症、校園欺凌、學業壓力及家庭問題等都是主要誘因。例如:

  1. 適應障礙:升中後課程變難、朋輩關係複雜,部分學生因壓力產生焦慮

  2. 校園欺凌與同儕關係問題:被排斥或欺凌令學生感到孤立,或自覺「格格不入」,令上學變成煎熬

  1. 學習挫敗感:成績追不上或學習困難讓學生感到無力、挫敗及壓力大

  2. 焦慮症與抑鬱症狀︰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讓學生對學校產生恐懼、厭倦或逃避情緒

  3. 家庭因素:家長過高期望或家庭矛盾衝突,令孩子情緒受困,可能加劇厭學情緒

二、如何識別孩子有逃學曠課問題?

  1. 情緒低落、焦慮或易怒:對上學感到恐懼或抗拒,甚至出現情緒焦慮、哭泣、恐慌等症狀。

  2. 社交退縮:社交圈縮小,與同學疏離,缺乏朋友支持。

  3. 學業成績明顯下滑:缺乏學習動力,成績退步。

  4. 身體症狀:如頭痛、肚痛、失眠、食慾不振等,這些可能是心理壓力的身體表現。

  5. 行為問題:包括品行差、抗拒權威、甚至有自殘或自殺傾向。

  6. 逃避學校:無故缺席,或以身體不適等藉口逃避上課。

  7. 作息顛倒:孩子常常晚上熬夜打機、滑手機或外出,導致凌晨才睡,白天睡到很晚才起床,難以按時上學。

家長應留意孩子是否有上述行為及情緒變化,並主動與孩子溝通,了解其內心困擾,及早介入。

三、家長實用應對策略

面對孩子逃學曠課,家長可嘗試以下方法:

  1. 保持耐心與溝通:避免批評、責罵或使用「懶惰」「冇用」等標籤,嘗試用開放問題了解孩子真正原因,給予情感支持。

  2. 建立規律作息:訂立時間表,協助孩子逐步調整生活習慣。

  3. 與學校合作:與老師、校方保持聯繫,共同制定回學計劃。

  1. 尋求專業支援

    • 專業輔導服務:輔導心理學家會對學生進行全面評估,了解其逃學背後的心理成因,針對學生的獨特需要,制定合適的輔導計劃。透過認知行為治療(CBT)、社交技巧訓練、解難能力訓練及放鬆練習等心理治療介入,幫助學生識別及改變負面思維模式,提升學生應對壓力、處理情緒及適應的能力。

    • 教育心理服務:教育心理學家會透過行為評估和標準化測試,評估學生的學習障礙(如讀寫困難)或智力差異,以安排適切的學習支援。

耐心同行最關鍵

中學生逃學曠課不是「懶」或「叛逆」,而是一種求助信號。家長的理解、及早識別與適當介入,配合專業的心理輔導服務及教育心理服務,能助孩子跨過難關。


參考文獻

  1. Kearney, C. A. (2019). Helping School Refusing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2022). 高危輟學青年輔導服務手冊.

家庭育兒 人際關係 情緒支援
免費訂閱 Edge 心理專欄
images images
email facebook 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