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常常擔心:「點解我個囡我個仔學習總係跟唔上、成績落後?係咪冇學習動機?」其實,學習困難背後原因多元且複雜,家長需細心觀察並及早介入。
學習困難的常見徵狀
學習困難的徵狀多樣,主要表現包括:
學業成績持續落後:孩子在閱讀、寫作、數學等基本學科表現明顯落後同齡同學。
學習速度緩慢:完成作業或學習任務所需時間較長,難以跟上課堂進度。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難以持續專注於學習活動。
缺乏學習動機:對學習表現出抗拒、逃避,甚至情緒低落。
語言或認知發展遲緩:表達困難、理解力不足,影響學習效果。
這些徵狀可能是孩子適應新環境的暫時反應,但亦有部分孩子即使持續付出努力,成績仍難以追上同齡同學,甚至可能產生自我否定,影響自信心和情緒健康。根據香港教育局「及早識別和輔導有學習困難的小一學生」計劃,及早識別和介入能有效減輕學習困難,甚至消除部分問題。若家長發現情況持續且影響學習,則需引起重視。
學習困難的成因分析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學習困難的成因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兩大類:
先天因素:包括認知功能缺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語言發展遲緩等神經發展障礙。
後天因素: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環境欠佳、家庭氣氛緊張、家長過於嚴厲或溺愛,以及學習內容過於沉悶等均會影響學習成效。
心理因素:情緒困擾、焦慮及缺乏學習動機是重要影響因素。
家長應如何支援孩子?
積極溝通
與孩子保持良好溝通,了解他們的感受與困難,讓孩子感受到支持與理解。調整學習方法
採用分階段學習、設立短期目標,並透過遊戲或生活化例子增加學習趣味,提升學習動機。尋求專業評估與支援
若發現孩子學習速度緩慢並懷疑有學習困難,應及早尋求教育心理學家進行智力評估及學習動機評估,配合適切的特殊教育需要(SEN)功課輔導,提供針對性支援。建立正向學習環境
創造和諧家庭氣氛,避免過度嚴厲或溺愛,並鼓勵孩子發展自我效能感。
家長在辨識和介入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除了觀察孩子的學習表現外,應耐心傾聽孩子的感受,建立安全的溝通環境,讓孩子願意分享學習上的困難與情緒,透過系統化的辨識與及早發現問題並配合專業支援,孩子均可重拾學習動機,逐步追上學業進度,發揮潛能。
參考文獻
Hong Kong Education Bureau. (2024).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教育局教育心理服務(九龍二)組 (2021)。《及早識別和輔導有學習困難的小一學生計劃》[PDF]。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