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執行功能?
執行功能主要與「計劃」和「執行」有關,是指調整行為、實踐計劃以完成目標的能力。其中,「計劃」包括工作記憶組織、規劃/排定做事優次、時間管理、檢討及改善,「執行」則包括抑制反應、控制情緒、開展任務、持久專注、堅持達標、靈活變通。
執行功能有何重要性?
上述能力與我們的日常行為表現息息相關,例如孩子在堆砌積木時,有幾塊積木倒落,但能繼續完成,而不會胡亂發脾氣,這代表了控制情緒的能力。除了日常生活,執行功能與孩子的學業表現也有關係。心理學家達克沃思(Angela Duckworth)和塞利格曼(Seligman)發現與自律有關的行為,如缺席次數、做功課的時間、看電視的時間,以及開始做功課的時間,都與青少年的學業成績有關,甚至比智商更能預測青少年的學業成績。而自律與執行功能密不可分,例如,安排自己先看電視還是先做功課、什麼時候做,代表了排定做事優次和時間管理的能力。又例如,「雖然電視節目很精彩,但是完成功課很重要,因此會選擇先完成作業」的想法是代表了抑制反應、延遲滿足的能力。以上兩種能力都包含在執行功能之內,值得留意的是,執行功能和智商不同之處是,執行功能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得到提升。
如何支援有SEN學生的執行功能?
執行功能與腦前額葉的發展有關,在幼兒期至青少年期不斷發展。因此,年歲越小的孩子越依賴成年人的幫助。而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和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的孩子在執行功能上發展更比同齡人慢,所以更加需要成年人的幫助。
執行功能是高階認知功能,主宰孩子的自主控制能力。有的家長觀察到小朋友「做功課五分鐘都坐唔定,打機可以打成幾粒鐘」。這是因為在感興趣的事情上,我們的專注力是偏向自動化的,不太需要控制亦能好好運作。在不感興趣的事上,就專注力需要自主控制才能好好運作。執行功能訓練主要是讓孩子學會自主控制。
執行功能訓練的三大原則
(1)有合理期望,適當提供支援
家長和老師可以多觀察孩子的表現,分辨孩子的能力處於哪個階段,以根據孩子的能力提供適當的幫助。一般來說,初小學生更需要家長和教師給出明確指示,甚至親身示範應該怎麼做。例如,家長可以觀察孩子喜歡什麼科目,為孩子制定學習計劃,先苦後甜地間隔工作,即先溫習不喜歡的科目或是先完成成績較差的科目功課。對於高小學生,家長和老師則可以直接將相關技巧教授他們。比如,我們可以向孩子解釋,上述做法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利用能夠專注的時間,原因是:我們通常需要運用較多的「精神力」應付不喜歡和成績較差的科目,而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我們的專注力最高。然而,家長和老師也不應假設孩子能自己領會、自然學懂相應技巧。在學生掌握技巧後,家長和老師還需要適時給出一些提醒和工具,鼓勵學生將技巧運用出來。舉例來說,孩子在應付較難的功課時一般會感覺度日如年,影響時間感知(Time Perception),家長可以提醒孩子設定鬧鐘來更好地運用時間、執行學習計劃。
(2)從外到內
在支援孩子的執行功能上,家長和教師可以先調整外在環境,比如提供一些實際工具,再讓孩子慢慢將行為變成習慣。舉例而言,ADHD的徵狀之一是專注時間較短。有的孩子只能自行安坐專注做功課5分鐘,約5分鐘之後就會開始望窗外風景。那麼,在調整外在環境上,我們可以幫孩子關上窗簾或者安排另一遠離窗口的座位。下一步,我們可以口頭上提醒孩子專注功課,並在窗門上貼上「安坐專心做功課」的圖卡作為視覺提示。再進一步,我們可以只在窗門上貼上視覺提示,要求孩子自行提醒自己。最後,我們能逐步拿走提示,期望孩子在沒有外在提示下也能自行專注。
(3)直接教導技巧
很多家長和老師會假設孩子有能力做到,只是因為態度有問題:「懶」、「掛住玩」而選擇不做,忽略了孩子可能是缺乏相關的技巧。例如,有的孩子總是表現得丟三落四;以收拾書包為例,他們常常忘記帶齊課本等物品。我們可以為學生製作收拾書包的流程表和核對清單,拆細執行步驟——首先清理枱面,再把書包裡的所有物品取出,按照當日的時間表,逐科把所需學習材料收拾出來,然後再收拾文具、外套和水壺等日用品。最後核對清單,檢查是否已把所有物品放入書包。
在支援孩子的執行功能時,家長和老師們還要多多給予孩子們機會表現,讓孩子們可以享受「做得到」的成功感和能夠獨立處事的滿足感。即使他們在過程中做錯了,也可以讚賞他們有嘗試。我們相信只要提供適當的支援,每個孩子都可以提升執行功能,茁壯成長,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上都能做得更好。
撰文:陳昭丹(樂信心理學人)
參考資料:
Dawson, P., & Guare, R. (2018). Executive Skill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Practical Guide to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Guilford Publications.
Duckworth, A. L., & Seligman, M. E. (2005). Self-discipline outdoes IQ in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12), 939-944.
Shiffrin, R. M., & Schneider, W. (1977). Controlled and automatic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I. Perceptual learning, automatic attending and a general the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27.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2014)。《執行技巧訓練:指導計劃》。 取自https://sense.edb.gov.hk/tc/types-of-special-educational-needs/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resources/teaching-resources/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