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所愛的伴侶家人或朋友去世時,理所當然地會感到哀傷、沮喪、失去動力等。學者稱之為喪慟(Grief),Kubler-Ross (1973; 2005)指出一般而言人們會經歷五個喪慟的階段,包括否認(denial),憤怒(anger),協商(negotiation),沮喪(depression) 和接受(acceptance)。當然,亦不全然會經歷全部的階段,亦並沒有所謂正常的、恰當的喪慟時期,均取決於雙方的性格、思想、人際網絡、死去原因及年齡等等。
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無可避免地經歷到親人朋友的離去也增加了,其失去的傷痛也是難以治癒。可是,對於家中的小孩要面臨與心愛的寵物家人永別可能是他們第一次經歷生離死別,亦是家長第一次機會去引導教育小孩去面對喪慟。
相信對於很多家庭而言,寵物非單是一隻寵物,卻是珍而重之的家人、好友。特別對於由出世一刻已經有毛哥哥或毛姐姐的小孩,失去從小已經相伴的親「人」更是無比的傷心。從對此世界有慨念認知時已有寵物家人長期的陪伴,到學行、進食、牙牙學語、在開始上學前,基本上每天每刻都是與寵物家人一起相處。即使開學長大後,寵物都是不離不棄的陪伴著小主人,陪伴著他渡過多少的高山低谷,特別對於小孩會傾向跟玩偶訴說心跡,更何況是形影不離的寵物。
當家長沒有辦法避免寵物家人的離去時,你可以幫助小孩順利渡過這一難關,亦是有寵物的家庭的一個重大關口。而且,正因為這很大可能是他第一次失去所珍愛的家人,此經歷會化為一次寶貴的經歷和學習去面對將來的難關。
講出真相 可能家長會希望避免子女難過而不對他們說出去世的事實,「佢唔見左」或「佢去左訓覺」等。誠然,對子女道出寵物死去是一件艱難的事,甚至自己亦未能完全準備好情緒。但推托搪塞卻更會使子女感到困惑,而當發現真相後更會因被騙而憤怒且更為傷心。誠實告知以及一同面對不但可以直接去處理和理解他的想法和心情,亦給予他有機會以自己的形式去悼念寵物。
容許及耐心聆聽子女的感受和想法 對於突如其來的死訴,子女大多未能接受或消化。家長可先陪伴著他左右,特別對於第一次經歷生死的小孩而言,更會大失安全感。可信賴的家長的陪伴是為最重要。請先不要著急,靜靜待在身旁。當看見他開始偷瞄你或看著你甚至意欲開口時,再慢慢引導子女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情緒沒分對或錯,家長亦可於此時讓他明白傷心甚至惶恐是正常的,要明白傷心驚慌的原因來自深厚的感情。可能,同時他會有很多的疑惑和想法,例如「死後會點」等。此時亦可將你自己的信仰及信念分享給他,即使是「不知道」也可以,但唯一可確信的是當牠在家時,大家都很開心愉快,牠也於跟家庭相處的大半生當中也是幸福快樂。
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可能會覺得在子女前要堅忍情緒不可展露自己的痛心,此不協調(incongruence)反而更會使子女感到困惑、甚至擔心自己的負面情緒是否不恰當。相反,適當地講出自己的感受和表現傷心亦為子女作為榜樣,敢於面對自己的情緒,更可以令他感受到其傷心絕非隻身一人,他的至親亦心同感受。
回憶和向前 當震驚的消息慢慢過去後,更需要幫助子女適應和向前。當然,向前看並不是叫子女不要惦記住。反而,更可以一些特別的方法去記住他,例如與子女一起設計相冊或留下一些他的玩具作紀念。留下作紀念的成為一種transitional object,透過看著相聯的物件引發起自己經過此事所成長的、所體會到的感受。及後,家長可以不時以真心和愛的方式談及逝去寵物,亦可使到子女即使寵物離開了,所一同經歷的開心回憶也不會隨之離去,卻一直在他們小小的心裏。
撰文:Edge 輔導心理學家 Edward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