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接受過類似很多關於「聰明」、「醒目」、「叻仔」的稱讚。對於家長或老師而言,這可能只不過是對兒童再普通不過的一種稱賞,但很多人未必知道的是,這種稱讚模式其實對兒童的成長方向有害無益。

相信家長都想子女成材,但所謂「態度決定高度、心態決定境界」,即使子女現時有出色的學業成績也好,若欠缺正確的學習心態,子女也未必能真正達到家長長遠心中的期望。

兩種思維模式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針對人的思維模式的著名研究中提出,人有兩種思維模式—固定性思維(Fixed mindset)及成長性思維(Growth mindset),不同的思維模式會影響我們對待成就及成敗得失的態度、對事情願意付出多少努力及面對困難時的處理手法和態度。

擁有固定性思維的人往往認為人的特質和能力是先天注定和固定不變的,認為成功的關鍵取決於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資、智商、能力和性格。因此,擁有固定性思維的人在面對困難時會認為努力和經驗不能改變現況,因而會較容易逃避及放棄。

相反,擁有成長性思維的人普遍相信個人特質和能力是可以透過後天努力來改變和成長,認為成敗主要是取決於個人的努力和堅持。因此,擁有成長性思維的人在面對困難時會視為一種挑戰、學習和累積經驗的機會,更加願意接受挑戰。

如何改變思維模式?

那麼,兒童的思維模式能被改變嗎,如果可以,又該怎樣做?其實透過日常的稱讚,已經能助兒童培養出成長性思維。對兒童的稱讚,不是正向就代表好,最重要的是當中的方向,正確的方向能引導兒童發展出成長性思維。

Dweck教授曾做過一個相關研究,她邀請了400名小學五年級學生,進行一個有四個回合的實驗。首先在第一回合,她把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完成一份十分簡單的題目,然後稱讚其中一組同學「你好叻、好聰明」,另一組稱讚「你好努力、好比心機」。到了第二回合,研究人員準備了兩份不同難度的測驗,並向同學講解若做較難的測驗能讓他們學到很多東西,較簡單的測驗會取得高分,然後讓同學自行選擇做哪一份。結果發現92%獲稱讚「努力」的同學會更願意選擇較難的測驗,而67%獲稱讚「聰明」的同學會因為害怕取得低分,不敢冒險從而選擇較容易的測驗。

到了第三回合,同學需要做一份十分困難的測驗,結果發現獲稱讚「努力」的同學遇上困難的題目時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專心,然後再加倍努力去尋求答案,而且十分享受當中奮鬥的過程。相反,獲稱讚「聰明」的同學會因為看見題目困難不懂而大受打撃,因此沒有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並提早放棄。

到了最後一個回合,同學再重新做第一回合所做的測驗,結果發現獲稱讚「努力」的同學的成績比最初進步了30%,而獲稱讚「聰明」的同學成績反而退步了20%。研究人員解釋此實驗結果指,「努力」和「比心機」是同學能控制的因素,稱讚同學努力能讓他們知道一件事情的成功與否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相反稱讚同學聰明會讓他們覺得一件事情的成功與否是在於先天的能力,而不在他們的控制範圍內。

稱讚「努‧程‧式」

既然如此,應該如何稱讚兒童呢?大家可以記住一個「努‧程‧式」口訣,「努」指的是稱讚兒童的努力,「程」是指稱讚兒童的做事過程,而「式」是指稱讚兒童的做事方式。以上的三種稱讚方向,都與兒童的智力、成就、天賦等一些無法控制的因素無關。相反,「努力」、「過程」、及「方式」都是兒童能控制的各種因素。

「努‧程‧式」稱讚模式還有另一個特色,就是多樣性。試想像一下當兒童做功課答錯時,稱讚他們「叻仔」會是一個適當的讚賞嗎?那是否讚無可讚?但運用「努‧程‧式」的稱讚方程式,家長可以稱讚他們「我看到你有努力嘗試回答…」,這樣便能向他們灌輸努力是會獲得加許的好行為,並指示兒童從其他方向著手再試。久而久之,只要兒童能夠一直在「努‧程‧式」的稱讚模式下成長,他們便能夠發展出成長性思維,幫助他們在學習以及處事上更上一層樓。

撰文:伍容心(樂信心理學人)

參考資料:
Dweck, C.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Dweck, C. S. (1999). Caution – Praise Can Be Dangerous. American Educator, Vol. 23, No. 1, pp. 4-9.
Dweck, C. S. (2007). The Perils and Promises of Prais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5(2), 34-39.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