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我的孩子常常过分缠人,不让我离开他身边,连上厕所时也是。我离开他,他就哭得很厉害,给他玩具也没法让他分心,怎么办…”’
A: 我常常接到家长对于「分离 (Separation)」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在不过分伤心或焦虑的情况下与他们分开?
回答问题前,我们要首先了解小孩的发展和心理。婴儿透过哭去表达要求时,父母若能明白他们的需要并立刻作出响应和安抚,就能让他们取得安全感,并与父母建立一个良好的依附关系。这会使父母成为孩子的安全依附(secure base) 。因此,对于小孩子来说,与父母的距离越近 (physical proximity space) ,越容易让他们在需要时得到响应及安抚,安全感越高。
每个小孩预备分离所需的时间都不同,大部分情况下家长不用太担心。小孩的性格及经历、当天的心理状况和年纪也会影响分离状况。
1. 性格及经历
如果小孩一向性格慢热或敏感,又或者曾经历惨痛的分离,都会更难接受父母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因为他们容易害怕、容易不安,总是觉得父母离开后就永远不会回来。
2. 当天的心理状况
观察孩子当天的心情也非常重要。小孩若当天脾气不好,父母千万不要对分离操之过急,应小心判断他们是否适合与自己分离。
3. 年纪
大部分小孩在3岁前都希望能长期在父母身边。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而在分离时夺走这感觉对于他们来说是件非常凄惨的事。
话虽如此,父母的困难也不能忽略。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下长期不离开小孩的视线范围,是件很吃力的事。既然分离无可避免,我有以下几点建议,让家长能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分离经验:
练习分离时:
1. (循序渐进) 分离要循序渐进,例如先在家里不同房间里练习分离一分钟,接着第二天分离两分钟,如此类推。
2. (指引) 将贴纸贴成一条路,例如贴脚板印,让孩子知道可以沿着路径找到父母。
分离前:
1. (眼神) 在孩子的视线水平 (eye-level)并保持眼神交流,确保他听到及了解你将要离开他们。
2. (分离细节) 分离细节要既详尽又容易理解,例如要去哪、几时离开、回来后会跟小孩做甚么等。
3. (重复) 分离前尽量多提几次,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4. (视觉提示) 为视觉型小孩准备有关分离故事的图片(例如你的照片、街市的照片等),让他更容易记得及理解分离的意思。
5. (其他可依赖的人) 为孩子安排一个父母不在时可依赖的人。父母可以说 :「妈妈出去了,你可以和婆婆/工人姐姐玩,等妈妈回来后再告诉妈妈你们玩了甚么啦!」
6. (处理情绪) 教导孩童处理伤心的技巧和挂念父母,例如告诉他:「你挂念妈妈时,可以跟婆婆/工人姐姐说,还可以叫他们揽揽你!」,亦可以教他以行动表达:「你想念妈妈时,可以去电视柜那里看看妈妈的照片!」(可预先准备照片,亦可准备平时用的对象,例如手巾。) 重聚时:
1. (反应:伤心) 如孩子在家长回来后表现伤心,要确认(validate)他们的感受,可以说:「妈妈出去,令你不快乐,是否生妈妈气啊?是不是很想念妈妈?」
2. (反应:心情不错) 若孩子在分离后心情还不错,可以先表扬他们的勇气,同时认同他们想念父母的心情,让孩子感觉被理解。可以说:「妈妈出去,你一定很想念妈妈!」、「你是不是有时都想知道妈妈去了哪儿?」、「你真的很勇敢,想念妈妈却仍然能与婆婆/工人姐姐投入玩乐!好玩吗?我们现在一齐玩吧!」等。
Edge Development Centre
劳霭晞(劳姑娘)
辅导心理学家
认可初生婴儿行为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