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讀大學時,我一直感覺自己所學的心理學知識都是以理論為主,對香港的心理學工作範疇也缺乏認識。畢業後,我便嘗試尋找能把所學知識和技能實踐出來的工作機會。一次機緣巧合,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Edge Development Centre的「樂信心理學人培訓計劃」(Advance Postgraduate Psychology Fellowship Programme, APPFP),計劃能讓我們在10個月內接觸不同範疇的心理學工作。我認為這會是個好的機會去學習和探索職涯,便決心參加。

在這段時間,我有幸被臨床心理學家督導,獲得很多機會讓我直接接觸臨床心理學家多方面的工作範疇,例如參與青少年身心靈健康服務個案諮詢、根據服務對象編輯和設計認知行為治療的治療指南(protocol)、做整合分析(meta-analysis) 和協助不同學校的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做訓練。這些經驗都讓我更了解到應對每個個案需要考量的不同方面,也加深認識如何運用多樣的手法去引導個案、歸納他們的問題及總結出對應的方案。其中令我最深刻的是在社工訓練中擔任角色扮演者,根據不同的個案扮演有精神問題的青少年,這讓我從服務使用者的角度切入去感受服務,明白服務使用者的需要和想法,更了解輔導的技巧和要注意的事項。此外,我亦有機會在大學教授的督導下協助進行不同研究項目的計劃、數據採集及數據輸入。這讓我重拾從大學課程和畢業論文中學到研究知識,去加以運用及鞏固我的研究技能。

在正式成為「樂信好牧人計劃」的導師前,我接受了由教育心理學家提供的訓練,學習了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行為矯正法 (behaviour modification)。我也曾負責向其他導師介紹為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的學生設計的輔助教材套。作為計劃的導師,我每星期都會為有SEN的學生提供四節學習支援和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訓練,從而加強他們的學術能力和鍛煉他們的高級認知功能(例如:計畫、判斷、決策及自我知覺)。剛開始帶領自閉症譜系障礙學習小組時,學生不同的特性和執著使缺乏經驗的我感覺吃力;但慢慢地,我根據學生的需要為他們訂立個人學習目標和個人行為目標,並設立代幣制度(Token System)增強他們的動力。現在,他們更能適應課堂安排,在行為和學習上也表現出進步。這讓我體會到以「實證為本」的教學方法作為基礎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這樣的經驗也讓我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教學模式,在未來也更懂得處理類似的情況。

除了比較前線的經驗,我也有協助「心腦加油站:補習.輔導計劃」的籌備工作,例如準備以「幸福元素 – PERMA 」為主題的輔導材料,使導師在個別輔導時能利用工作紙引導學生了解及檢視自己的正向情緒(P – Positive Emotions)、投入度(E – Engagement)、人際關係(R – Relationships)、生命意義(M – Meaning)和成就感(A – Acomplishment)。隨後,我也成為了計劃裏其中一名正向導師(Well-being Tutor),在輔導心理學家的督導下,每週利用正向學習活動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中學生提供學習和身心靈的支援,提升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和學習動機。

在這段時間,臨床、教育、輔導心理學及研究方面的工作機會不僅讓我累積經驗和提升技能以面對未來的挑戰,還使我加深對自己的認識和了解。在未來的日子,我期望帶著這份工作給予我的經驗,進一步透過不同的工作探索職業生涯,也從而進步和成長。

撰文:丘諾瑤(樂信心理學人)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