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的臨床工作上,除了孩子問題的來源外(如:我的孩子這麼好動,是有過度活躍症嗎?),被問及最多的莫過於「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作為父母,為了孩子似乎要自覺的付出很多——支撐起另一個生命的天與地,甚至要燃燒自己來撫養孩子,努力為孩子鋪好將來的道路。就算耗盡心力年邁老去,仍然孤單地守護著。
但這樣不求回報的犧牲奉獻到底要到什麼程度才足夠?當孩子每天看到我們在教養(Parenting)路上焦躁不安,他們又會學到什麼?
還記得有次到某學校提供心理服務,適逢該校升學面試日:我遇到了一家人,父母拖著一個臉圓圓、長得很可愛的小男孩,像被追趕似的奔跑著,到了學校大門前喘著氣,並開始整理儀容。好奇心驅使我放慢腳步,觀察這一家人的互動。
小男孩一開始笑著與父母分享他剛剛在比賽中勝利,但看到父母的趕急焦躁後,他就垂下了頭,彷彿做錯了什麼。男孩的母親整理儀容後,用一個比我更專業嚴肅的口吻,如說急口令般教導小男孩腹式呼吸法:「不要緊張,我們現在吸氣,一二三四,好,呼氣,一二三四,再來……」。旁邊的爸爸也向孩子展示「加速呼吸法」,好不放鬆。小男孩本來高興的樣子也在父母的領導下頓時緊張起來。
由此可見,教養是一種雙向的互動關係。
誠然,父母著緊孩子,希望給予盡善盡美的教導。但這是孩子需要的嗎?我們的著緊,孩子一一看在眼裡,還比我們更在意對方的感受。事實上,我們或許都忘了,孩子每天都在長大,而總有一日會離巢;在面對孩子的成長,我們也會徬徨、也會害怕、也會被傷害。其實,在年齡的背後,我們也是平凡軟弱的人而已。
作為父母,我們也需要承認——完美的父母並不存在。在教養的路上,擔憂與挫敗在所難免。不論是父親或母親,對子女的愛都是值得被肯定的。當我們能先關顧自己,覺得自己「夠好」,才能平靜下來傾聽自身與孩子的需要。
我們要先對自己溫柔仁慈,才能推己及人。
現在的你有什麼感覺?有什麼能讓你在教養上舒服放鬆一點?
以下的三項措施可能對身為父母的大家有幫助:
1️⃣用正向/肯定語取代否定語——與其說「不用緊張」、「不可以……」、「不能……」,嘗試告訴自己及小孩「可以怎樣……」、「能夠如何……」做到。
⛔否定語只會讓我們知道什麼是不能做的,卻無法令我們知道應該或可以做些什麼。
💭試想想,當你為了要一家人吃得健康,清晨便到街市買魚買瓜,回家煎炒煮,竟然換來家人「不好吃」的回應,你的心情是怎樣?除了不停找出自己的不足,我們怎能做得更好?
2️⃣將目標分為一小步,我們才知道有什麼是現在能做的,有什麼是需要他人協助的。
如:我們當天的焦慮指數為十級,我們不可能,或很難可以由十降低到一級(由有到冇)。如果目標只是令自己的焦慮降低為九級,可能性便會大很多,也較能想出相應的處理方法。
3️⃣最重要的是照顧自身的情緒需要——呼吸練習可以是其中一種方法。
🧘♀️不單單是數數字,而是要讓自己能放慢腳步,調整呼吸節奏與頻率,並讓大腦放鬆下來(情感與理智是在大腦入面互斥的操作系統)。
💡 現提供衛生署腹式呼吸法練習的影片予大家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EpbGW5NSU&t=145s
各位父母,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成為「足夠好的父母*」,才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
Alex Yiu
Edge輔導心理學家
*註:「足夠好的父母」(Originally, “Good enough mother”),由著名的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Winnicott, D. W.)提出。當照顧者能抱持「足夠好」的態度,便能容許事事不必盡善盡美,接受偶爾的疏忽或錯誤,以更能區別自身與孩子的需求,從而減少衝突與摩擦,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支持性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
普及心理 歡迎轉載
想定期收到專家貼士,請將電郵PM我們
============================
管教孩子,好多時都會好大壓力。我哋心理學家可以提供Skype、Zoom等視像輔導服務,逐步教你有效管教,做個無憂父母!歡迎Facebook Pm我哋,或者Whatsapp 5539-6773傾傾吖。